close

身為基隆人,不可不知的文化活動 - 雞籠中元祭 ~


「中元祭祀文物館」位於基隆市中正公園內,也就是市區東側的山坡上,如同先民與人的關係一般,因時間與空間的藩籬而疏遠,但卻緊繫著彼此的生活方式,而凝聚著堅實的向心力。成立不到一年的「中元祭祀文物館」,是由基隆的「民俗文物館」結合地方文化轉型而成的,為活化中元祭的意涵,館內以融合多媒體導覽系統,及互動的方式親近民眾,希望能沿襲150多年前老祖宗們所遺留下的傳統文化。


  沿著市區中往上望,是罕見的一長排陡梯,湧出的盡是神秘與期待超越時空,接受先民智慧洗滌的交錯感受。一路上草木扶疏,步道由寬而窄、光線由亮而暗,心情也更加緊蹦。之後,便漸漸傳來歌唱的聲音,原來是,基隆市早起的市民在步道旁的空地上,彈琴歡唱,以歌會友。而「中元祭祀文物館」的意涵似乎不再因人鬼空間的不同,而顯得遙遠、令人敬畏,反而更貼近市民。


中元祭是台灣的代統節慶,源起於怖懼的心理與習俗「富」字為主體結構造型 


  「中元祭祀文物館」位在主普壇的第一層。對於中元祭祭典經驗豐富的謝源張說,「普渡是基隆每年一度的盛會,全國只有基隆才有主普壇,因為每年都要用。」所以,主普壇是為因應中元祭典而有的建築。從外觀結構來看,整個主普壇的結構造型為一「富」字,中間有主樓另兩邊有副樓。「富」字主要意義在祈求後代的子子孫孫能夠健康快樂,宗親會的會務也能夠代代延續。另外,主普壇六角亭的造型,是從昆蟲界中「蜜蜂的窩」衍生而來的,藉以象徵「最溫暖」的精神,用以祈求鄉親的事業能蒸蒸日上,基隆的子孫也能代代延續。


  遠眺「中元祭祀文物館」後,經由文物館前的廣場向前邁進,映入眼簾的是館內象徵熱情的紅牆、一幅幅有關中元祭歷程及活動的圖說、色彩繽紛及手工細緻的捏麵作品。館內的所有組成元素,都不停地在召喚參觀者融入、體會中元祭的實質內涵。


基隆中元祭主普壇夜景六大展區 與六角亭相呼應


  「中元祭祀文物館」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五百萬元,及地方自籌經費兩百多萬元籌設而成。俯視基隆港港口及市街的「中元祭祀文物館」,不但顯示出是當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也是國際觀光、交流的重要窗口。館內共分成六大展示區,恰巧與象徵溫暖的六角亭連成一氣,有:文物展示區、特展區、多媒體影片放映區、魔幻劇場、親子互動遊戲區與資料閱讀區。


  其中,「文物展示區」以活潑生動的方式,將祭品模型與中元祭的文物濃縮、重現於館內,能讓第一次接觸的民眾在不察覺中,就能輕易地融入基隆中元祭的傳統核心價值。而為了落實傳統地方文化向下扎根的重要性,能藉由「親子互動遊戲區」讓親子從遊戲娛樂中,體會中元祭歷史淵源的博大精深,以激起認識中元祭祀文化的驅動力。展示區的建置除了有助於彰顯地方的文化特色,也為吸引更多的文史愛好者前來交流,藉以拓展地方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普渡祭典中作為鬼神觀賞用的供品,此為封神榜的人物祭亡靈的由來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民俗節慶中的「中元祭」。佛教徒稱之為盂蘭盆節,道教則稱之為中元節。而基隆的中元祭則源起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在清咸豐元年(1851),來自中國大陸漳、泉兩州的移民,因為宗教、地域觀念、水源、土地爭執問題,引發了械鬥事件,雙方死傷慘重,經地方人士出面協調,決定將死者集中埋葬,並建老大公墓撫慰亡靈。


  到了咸豐四年,漳、泉兩州的人民為了避免族群再次械鬥,決定革除好爭鬥狠的惡習,於是雙方議定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普渡,由基隆地方的十五個宗親輪流主持,以悼念在《漳泉械鬥》中犧牲的人士,而基隆中元祭典的活動,沿襲至今,已邁入了第151個年頭。


藉由文物的展示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藩籬  「中元祭祀文物館」的成立背景不只起源於歷史的必然性,更基於基隆地方人士對固有傳統文化保存的認知。「現今宜蘭也已經有中元祭的活動了,而基隆的中元祭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歷史最悠久的,如果被宜蘭的中元祭比過去,那基隆市的市民豈不是很沒面子嗎?」謝源張以開玩笑的方式卻又帶著憂心地指出,保留地方本土文化的重要。


捏麵作品上供桌


  事實上,每年的中元祭雖然都是由各姓的宗親會在辦,但謝源張發現,過去幾年來,宗親會對於祭品的準備與祭拜的儀式,大多都遺忘了。所以,謝源張接受基隆市立文化局的邀請,以不發霉、不龜裂的樹脂土,捏製一大桌供品,內容包含水果、蔬菜、海產、山獸、飛禽、昆蟲、茶壺及五牲雕與蔬果雕,約有近百件捏麵作品,展示於文物館內,希望能作為各姓宗親會準備祭品的教戰手冊。


捏麵作品雕工細緻,色彩繽紛謝源張捏出一桌中元普渡的滿漢全席館內的雕塑作品是民間藝術的表現


  而近年來,推廣基隆中元祭不遺餘力的謝源張更強調,「透過中元祭祀文物館,也能讓基隆市民及觀光客更深入的了解中元祭,進而提升基隆中元祭為雅俗共賞的人文活動,」同時也是業餘畫家的謝源張,有感於基隆地方傳統文化保存的急迫性,所以,除了以捏麵的方式傳承祭品的內容外,更以漫畫表達的方式取代大量文字,吸引大人及小孩對基隆中元祭的認識,同時從生動的漫畫筆觸中,傳遞出中元祭的源起與歷程,及基隆開發、拓墾、械鬥與字姓的演變。基隆市文化局也將介紹中元祭的系列漫畫印製成口袋書,提供給參觀的民眾取用。


照片宗親會整合 活絡地方慶典


  關於中元祭禮俗的拓展,宗親會的整合扮演重要的元素之一,而政府政策與地方活動的結合也不容忽視。當擁有先民寶貴的文化資產,如果不加以推廣,只是靠少數人的孤芳自賞,還是無法達到延續傳統文化的目的。謝源張認為目前「中元祭祀文物館」最可惜的地方就是宣傳不夠,當政府要發展地方觀光的同時,一定要先讓民眾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與歷史故事。一旦加強民眾的認知後,才會有參與的動力,當整合所有人的努力後,推廣基隆傳統的文化特色與提升地方觀光活動的目標,才有希望。


  對此,基隆市文化局展覽藝術課葉素娟說,文化局目前已經有安排培訓「中元祭祀文物館」導覽人員與志工的課程,希望能促使地方人士,正視文化資產的價值,並使傳統文化綿延不斷。


符合人體的動線設計,令人不自覺融入其中加強宣傳 吸引觀光客


  基隆中元祭從民間的小祭祀,擴大成為全國民俗的觀光焦點,「現在由於麗星郵輪也會停靠在基隆港,更帶來了國外的觀光客」葉素娟認為,「中元祭祀文物館」在具體規劃的實行下,如果加以大力宣傳,相信對於基隆傳統地方文化的推廣與經濟效益的擴展,會有很大的幫助。她表示,目前已經與學校機關聯繫,希望能將此文物館列入校外教學的景點之一。而正在公開招標的「中元祭祀文物館祭祀場域改造暨保全系統設置」,在未來除了對停車問題與周遭環境加以規劃外,也會結合基隆中元祭的地方特色,做成鑰匙圈或明信片等紀念品,以吸引更多的人潮,並豐富、活躍人們的精神生活。
 
藉由文物的展示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藩籬  「中元祭祀文物館」是基隆地方傳統文化的代表,不只沿襲先民努力達成社會和諧的智慧,也凝聚各姓宗親人民的向心力,更成功地結合信仰與慎終追遠,以慰藉各階層人民的心靈。如今,「中元祭祀文物館」正為傳統習俗的延續散發出漣漪般的擴散效果。


 


 


這次的導覽活動請到 謝源張 老師來做解說 !!


謝源張老師 是基隆地區的民俗藝術工作者,拿手的絕活是傳統米雕,又稱捏麵人,這是一種專門用在中元祭的用品。做出來的成品若用於祭典,有飛禽、走獸、水果、蔬菜、水族等,亦可發揮創意製作精緻擺飾。


沒有參與的夥伴也可以點選以下聯結網站,觀看謝老師的作品介紹 !!


謝源張 藝文工作室


http://www.justaiwan.com/event/winner/mov97/top3.htm


http://artwork.myweb.hinet.net/


 




謝老師對於推廣中元祭祀文化不遺餘力 ~





 


精彩絕妙的解說,讓大家是聽得津津有味 ~


 


  




 


放水燈情景的大型捏麵作品,每個人物都非常生動 !


 




 


謝老師也告訴我們自製捏麵材料,有空可以試試喔!




 


接下來是小朋友最愛的捏麵時間 ~



 


大家都很仔細聽老師解說 ~


 


 




 


 












 



 




 




 


完成囉!! 來看看大家的作品 吧 !












 


Write By Vick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維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